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天堂与地狱 #304

304.人如此被造,

304.人如此被造,以至于与主有一种联结和联系,但与天堂天使只有一种联合。人之所以与天使只有联合,没有联结,是因为就人心智的内层而言,人因着创造就像天使,具有相似的意愿和相似的理解力。因此,人若照着神性秩序生活,死后就变成天使,拥有和天使一样的智慧。故当谈到人与天堂的结合时,所指的是人与主的联结,以及人与天使的联合;因为天堂由于主的神性,而非纯属天使的任何事物而为天堂。构成天堂的,正是主的神性(参看7-12节)。

不过,人还有多出天使的一面,就是他不仅凭其内层活在灵界,同时还凭其外层活在自然界。其处于自然界的外层就是他的一切属世记忆或外在记忆,以及由此而来的一切思维和想象;总体来说包括知识和学问,以及就品味世界而言它们的快乐和愉悦,还包括属于身体感官的众多乐趣,连同他的感觉本身,言语和行为。所有这些都是主的神性流注所终止于其中的最外层,因为神性流注不会停在半途,而是继续走到它的最外层。这一切表明神性秩序的最外层在人里面;它因是最外层,故也是基础和根基。

由于主的神性流注不会停在半途,而是继续走到它的最外层,如前所述,还由于它所经过的这中间部分就是天使天堂,而最外层在人里面,并且凡无关联之物都无法存在,故可推知,天堂与人类存在这样的联系和结合:一方从对方那里拥有其持续存在,脱离天堂的人类就像没有链环的链条,没有人类的天堂则像没有地基的房子。

注:任何事物都不是源于它自身,而是源于先于它自身之物,因而一切事物都源于一个首先者;它们还从它们所源出的那一位那里拥有持续存在,持续存在就是不断产生(2886, 2888, 3627—3628, 3648, 4523—4524, 6040, 6056节)。神性秩序不会停在半途,而是终止于最外层,这最外层就是人,因而神性秩序终止于人(634, 2853, 3632, 5897, 6239, 6451, 6465, 9215—9216, 9824, 9828, 9836, 9905, 10044, 10329, 10335, 10548节)。内层事物流入外在事物,甚至依次流入终端或最外层,并在那里取得形式,持续存在(634, 6239, 6465, 9215—9216节)。内层以同步秩序在最外层取得形式并持续存在(5897, 6451, 8603, 10099节)。故一切内层事物都靠一个首先者藉着一个末后者保持联结(9828节)。因此,力量和能力在最外层里面(9836节)。

属天的奥秘 #10634

10634.“是在全

10634.“是在全地列族中所未曾创造的”表这样一部圣言从来没有出现在世界上,无论有教会的地方还是没有教会的地方。这从“奇事”、“在全地”和“列族中”的含义清楚可知:“奇事”是指存在于圣言中的神性事物,如刚才所述(10633节),当这些事物从最内层到最外层,或从初至末都是神性时,就说它们是被“创造的”;“在全地”是指凡有教会存在的地方,因为在圣言中,“地”表示教会(参看9325节提到的地方);“列族中”是指凡没有教会存在的地方,因为在圣言中,“列族或外邦人”表示那些在教会之外的人,因为他们不住在源于圣言的真理之光中。
  经上之所以说“耶和华要行在全地所未曾创造的奇事”,是因为“创造”表示从最内层到最外层,或从初至末的神性之物。事实上,来自神性的一切事物都始于祂自己,并照着真正的秩序继续行进到最低和最终层。也就是说,它穿过天堂进入作为最低层的世界,在那里止息;因为自然界构成神性秩序的最低层。“创造”一词指的是具有这种来源的事物。世界上的一切受造物都是照着这种真正的秩序而产生并保持存在的;通过来自圣言的真理被主重生的人也是照着这个秩序被塑造的。这一切解释了为何在圣言中,主被称为“创造者”,而重生的人被称为“新造的”(10373, 10545节)。圣言也照着这种真正的秩序来塑造,并且由于它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经上论到它的奇事说,它们是被“创造的”。
  这些话,即“我要在你众百姓面前行在全地列族中所未曾创造的奇事”在历史意义上表示耶和华即将在以色列人民当中行诸如在全地未曾听闻的那类奇迹。然而,就内义而言,所表示的不是奇迹,而是主即将所做的奇事,因为祂即将提升这样一部圣言,天堂将通过它而与教会结合,从普遍的观点来看,主将与人类结合。那些对属世事物与属灵事物的对应关系一无所知的人不明白圣言就是这样一个奇迹。对天使所在的属灵思维一无所知的人也没有意识到,在圣言的每个细节里面,任何事物的内在存在都含有天堂,因而含有神性生命在自己里面。而事实上,当世人在一个属世层面上感知圣言的每句话时,天使则通过对应关系在一个属灵层面上感知它。正是这一点而非其它东西使得圣言成为神性,并且如此奇妙,以至于再也没有比它更奇妙的了。
  

属天的奥秘 #2144

2144.“在幔利橡

2144.“在幔利橡树那里”表示感知的品质,这从“橡树”和“幔利”的代表和含义清楚可知。至于“橡树”一般代表和表示什么,这在第一卷已经说明(1442-1443节);“幔利橡树”具体代表和表示什么(1616节),即感知,但却是来自记忆知识和源于记忆知识的第一理性的一种人性的感知。
如今,人们完全不知道何为感知,因为现在没有人拥有像古人,尤其像上古之人那样的感知;因为古人和上古之人出于感知知道一件事是不是善的,由此知道它是不是真的。有一种流注从主经由天堂进入他们的理性,当他们思想神圣事物时,就从该流注立刻感知到一件事是不是这样。后来,当人开始不再心存天堂观念,只心存世俗和肉体观念,并且良心取代了感知时,这种感知就在他身上消失了;良心也是一种感知,因为违背或照着良心行事无非是从良心感知一件事是不是这样,或是否要这样做。
但良心的感知不是来自所流入的良善,而是来自真理;这真理自人们童年初期就照着他们敬拜的神圣而被植入心智的理性部分,后来又得到确认,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相信唯独这真理是良善。因此,良心是一种感知,但它来自这种真理;当主将仁爱和纯真注入该真理时,这良心的良善就出现了。从这几点考虑可以看出何为感知。然而,感知与良心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关于感知的阐述,可参看第一卷,104, 125, 371, 483, 495, 503, 521, 536, 597, 607, 784, 865, 895, 1121, 1616节;关于灵人和天使的感知,参看202-203, 1008, 1383-1384, 1390-1392, 1394, 1397, 1504节; 学者不知道何为感知,参看1387节)。
至于主,当祂活在世上时,祂所有的思维都来自神性感知,因为唯独祂是一位神性和属天的人;事实上,祂是耶和华自己存在于其中的那独一无二者,祂的感知就来自耶和华(对此,也可参看第一卷1616, 1791节)。随着祂越来越接近与耶和华的合一,祂的感知越来越内在。这时,就是此处祂的感知的性质从第一卷关于幔利橡树的阐述(1616节)清楚可知;下文则描述了当祂感知到本章所包含的事物时,它是何性质。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